編前語:11月8日,是第25個中國記者節(jié),是屬于廣大新聞工作者的節(jié)日。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有新聞的地方,就有記者。記者用鏡頭捕捉美好,用筆桿書寫擔當,用聲音記錄精彩。我們探尋真相的腳步不輟、追趕時光的身影不倦、揮灑汗水的青春不悔,記人、記事、記時代。
一支筆,就是時代的注腳,一個鏡頭,就是時代的追光。第25個中國記者節(jié)如約而至,這一天,所有的媒體人仍舊在采訪的路上,他們奔波于田間地頭,穿梭于大街小巷,用鏡頭捕捉社會的變遷,用筆觸書寫時代的進步。
首個AI數(shù)字主播
2024年,紅河州融媒體中心首次推出AI數(shù)字人虛擬女主播“筱秋”,是全省首家推出數(shù)字主播的官媒平臺。
“筱秋”的原型是紅河州融媒體中心的電臺主播羅莉秋,通過“云南紅河發(fā)布”系列平臺,“筱秋”帶大家看到更多紅河的感人故事,感受更多紅河品牌的魅力,贏得了受眾廣泛點贊。
“作為一名曾在電臺工作了20余年的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在融媒過程中有幸被選上嘗試AI數(shù)字人的錄制,這種嘗試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力量,也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新奇?!绷_莉秋說,作為信息的傳遞者,嘗試了AI數(shù)字人挑戰(zhàn),她既是這一趨勢的見證者,也是實踐者。未來,她將繼續(xù)扮演好“筱秋”這一角色,為社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老記者 新故事
“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間我已來到第25個記者節(jié)?!遍_遠市融媒體中心全媒體策劃部主任楊曼青感慨道,曾經(jīng)采訪過的新聞事件、人物等,仍歷歷在目,他們的故事激勵著她前行,讓她深愛著這個職業(yè)。從事新聞采訪多年的楊曼青是一名刻苦鉆研業(yè)務,認真努力工作的優(yōu)秀記者,有著豐富的大型活動采訪經(jīng)驗。她說:“記者節(jié)是一個沒有休息的節(jié)日,這也就意味著記者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職業(yè)?!?o:p>
全媒體記者必須成為一名“六邊形戰(zhàn)士”,需要站在全媒體的角度去策劃、采訪新聞。時代的變化讓楊曼青有了危機感,她不斷參加各類學習培訓,下載央媒App,學習寫作方法、短視頻制作技巧等,并虛心請教學習?,F(xiàn)在,楊曼青進行新聞采訪時會站在全媒體的角度去思考,結(jié)合傳統(tǒng)電視新聞技巧與新媒體“短平快”表現(xiàn)方式,進行多元化的呈現(xiàn)。她先后策劃發(fā)布了《馬云祥的故事》《王勇和他的“老伙伴”》《師道傳承》等多條優(yōu)秀專題報道,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群眾故事。
“融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記者要不斷學習,才能滿足全媒體融合的需求,才能跟上媒體發(fā)展的步伐?!睏盥嗾f,“作為一名媒體人,只有牢記初心,守正創(chuàng)新,才能講好每一個故事,才能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開辟對外傳播新路徑
2022年,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州分中心成立,為進一步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積極探索國際傳播新經(jīng)驗、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研究生剛畢業(yè)的陳倩加入記者行業(yè)這個大家庭,在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州分中心承擔了采編、越南語翻譯等工作。在她看來,國際傳播和國內(nèi)新聞宣傳的傳播目的和價值導向是相同的,不同點在于受眾的差異、內(nèi)容的選擇和角度、傳播的策略和技巧?!拔覀兠鎸Φ氖鼙娭饕獊碜栽侥希陂_展國際傳播的時候就會考慮到中越兩國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在傳播過程中,主要以越南語為傳播語言,在表達方式上也會更貼近越南受眾的習慣,在內(nèi)容選擇和角度上也會考慮越南受眾的興趣和關注點?!?o:p>
2024年5月,正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赤道幾內(nèi)亞總統(tǒng)奧比昂在北京同位于金平縣的中國-赤道幾內(nèi)亞友誼小學師生代表進行連線,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州分中心以此為契機,將紅河獨特元素融入中國-赤道幾內(nèi)亞友誼小學的新聞報道,增強全球受眾的興趣和記憶點。“通過越南語、英語翻譯和本地化處理,跨越了語言障礙,確保故事的精準傳達,使更多國際受眾能直接理解和感受中國故事?!痹颇鲜∧蟻問|南亞區(qū)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州分中心記者楊鈞寓表示,記者是記錄者、是傳播者,她將把中國的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出去,講好中國故事。
讓新聞變得更立體
“今天吃什么?大家好,我是阿佘佘……”
阿佘佘本名佘卓瑾,是蒙自市融媒體中心的一名新聞播音員,在主播臺上,她用專業(yè)的姿態(tài)向觀眾播報每日新聞。融媒體改革后,她從電視新聞播音員轉(zhuǎn)型為短視頻主播?!霸谵D(zhuǎn)型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難。短視頻的風格更加活潑多樣,與傳統(tǒng)新聞的嚴肅風格差異較大,需要重新調(diào)整語言和表達方式。轉(zhuǎn)型之路雖有困難,但只要勇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就能在新的領域綻放光彩。”佘卓瑾堅定地說。
佘卓瑾參與拍攝制作推出《阿佘佘帶你探店》《百味蒙自》等多個即時性、互動性和可視可讀性的新媒體
對佘卓瑾來說,當自己的新聞報道被大家認可,助力了家鄉(xiāng)的宣傳,那就是值得且美好的。
兩代新聞人 一個新聞夢
照片中的兩人是紅河州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常玉選和常一鳴,兩人既是同事更是父女。常玉選,人稱“老?!保瑥氖滦侣劰ぷ?7年。有了“老?!?,常一鳴自然被同事們成為“小?!?。工作4年的小常說:“要問我為什么追隨父親的腳步,選擇記者這個職業(yè)?還得從老常的一次采訪說起?!?o:p>
2010年,一名家庭困難的女孩身患重病,花季人生面臨夭折。老常在了解情況后,知道一個人的力量無法給予她足夠的幫助。于是,他執(zhí)著地跟蹤報道其3年,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各界通過老常采寫的內(nèi)容關注到這名女孩并積極捐款,最終女孩獲捐17萬元。女孩痊愈后,一家人向老常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媒體傳真情愛心解困境”,表達了對老常和新聞媒體的感激,也記錄下了老常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擔當?!澳菚r,我才知道,常年在外奔波、回家熬夜寫稿的父親,心里裝著的,不僅限于對家庭的愛,更延伸至對社會的愛;我才明白,原來記者不僅僅是一份職業(yè),更承載著對社會深切的責任與擔當。也就是在那時,我對父親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對他所從事的職業(yè)又增添了一份向往?!毙〕Uf。
2021年,小常如愿成為一名記者,和父親成為同行?!爱斂嫔舷鄼C、拿起采訪本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滿好奇、激動,同時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世界在我面前敞開了大門,學習、行走、交流、思考、記錄……當?shù)谝黄侣劯寮l(fā)表時,我真切體會到了父親當年的心情。如果說,父親是我新聞職業(yè)的啟蒙老師,那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新聞前輩和同齡人,就是我成長中的指路人和良師益友。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專業(yè)、執(zhí)著、責任、堅守……如果說,當初選擇記者這個職業(yè),是受到父親的影響,那讓我無怨無悔,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動力則是新聞事業(yè)讓我找到了自我的價值,看到了無限的可能?!闭f起自己成為記者的感觸,小常受益良多。
“理解‘老?!?、成為‘老?!?、超越‘老?!?。”小常告訴記者,這是她走過的路和準備攀爬的山峰,也是在第25個記者節(jié),她許下的承諾。
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