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醴陵青云山。
他把以前的宿舍樓拆掉,保留老圖書館,盡量減少對山體的擾動。挖開老圖書館的外墻,讓它看起來像一個大書架。樓體展開的東面與山林形成一個“峽谷”,實現(xiàn)了建筑與自然對話的“場”。成弧形展開的寬闊雨棚上,開著幾個圓形和三角形的洞口,三棵大樹穿洞而上,從這些樹下走進圖書館,感覺非常奇妙。整個大樓沒有“正門”,這是網(wǎng)絡(luò)思維的建筑學詮釋:你可以從任何地方(方向)進入一個網(wǎng)站,它不會有一個堂皇的正門板著臉對著你。 張宏儒希望在這里學習的孩子們,也能感受到這份自在與輕松。
醴陵一中圖書館,獲得美國繆斯設(shè)計獎銀獎。
大廳為兩棵大樹圍成的一個玻璃小院,猶如古代的天井,既可以為圖書館通風,又能收納雨水,匯入山下的醴陵古跡——瑞淥池。地板則采用強化混凝土新技術(shù),硬度堪比花崗石,嵌入的卻是醴陵瓷廠的白色廢瓷顆粒,仿佛天光云影,化腐朽為神奇。
瑞淥池涼亭
最妙的是,新建圖書館融合了青云山歷史建筑群的整體風格,雖然是新落成的現(xiàn)代建筑,卻能夠很好地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讓人步履其間,一點都不感到突兀。對于建筑師張宏儒來說,青云山就是他的繆斯,就像對于大多數(shù)醴陵人來說,青云山是他們的文教圣地。醴陵的千年文脈,百年學府從此發(fā)端。
青云山一角
斯文一脈,厥盛千年
醴陵有個“兩山文化”,城郊西山,城中青云山。西山下有淥江書院,是醴陵千年文脈所在。但熟知醴陵歷史的人都知道,淥江書院以前在青云山,道光年間醴陵知縣陳興炳以城市喧囂不宜治學為由,將淥江書院移建到了西山。
而在此前,自開設(shè)科舉制度以來,青云山都是歷代縣學宮所在地,現(xiàn)在是醴陵一中所在地,庚續(xù)著醴陵的文脈。漫步在青云山上,可以看到梯云閣、青云亭、瑞淥池、遵道樓、崇本樓,是醴陵文脈的千年足跡。
梯云閣位于青云山最高處,也有醴陵的“天心閣”之稱。站在閣上可以遠眺淥江,近看縣城,是醴陵人登高眺遠的好去處。它的修建與醴陵人的科舉不興有關(guān)。
梯云閣,南宋始建,功能類似于文峰塔
南宋紹熙到嘉定年間,醴陵的學風雖盛,然而科舉不順,三十年間沒有人考中。人們就把原因歸咎于青云山下的文廟地勢太低,當時的知縣劉君存就采納眾議在山頂修建了梯云閣,希望此閣能夠幫助醴陵的學子們平步青云,登科及第。幸運的是,梯云閣建成后沒幾年,縣里就有多人中舉,從此人們把此閣視為斯文發(fā)祥地,倍加愛護。民國時期,章炳麟、蔡元培都曾來梯云閣游覽。現(xiàn)在佇立在山頂?shù)奶菰崎w是2001年重建的,重檐飛角,上蓋橘色琉璃瓦,入口處有對聯(lián):“斯文一脈,厥盛千年”,這是青云山的真實寫照。
梯云閣下是青云亭,亭下現(xiàn)在是醴陵一中小操場,以前是朱子祠所在地,為了紀念張栻與朱熹在醴陵的會面。朱熹曾兩次來醴陵,青云山下的縣學宮是他思考辯詰的地方。據(jù)醴陵一中83屆校友丁文平回憶,他在校園里讀書時,每次去食堂窗口打飯,總站在一塊方正的石頭上,踮起腳跟才能將手伸進窗口。后來才知道,當年的那塊墊腳石,居然是朱熹的石刻像。而且《辭?!分小爸祆洹睏l目所選用的朱熹畫像就是這石刻像。
梯云閣邊的青云亭
瑞淥池是醴陵古八景之一,也是青云山上醴陵文教事業(yè)的一個見證。這個修建于南宋初年的小池,因為從泉眼中噴涌而出的泉水呈綠色,可以寫字,被人視為祥瑞。泉水的盈虧則預(yù)示著醴陵文氣的盛衰,所以就叫“瑞淥池”。
現(xiàn)在看到的瑞淥池是重建的,原來的泉眼淤塞了,現(xiàn)在的瑞淥池與原泉眼相通,水也是綠色的。我在現(xiàn)場探訪時,有一回廊曲徑通幽,回廊上建亭,亭下是碧綠的池水,非常幽靜。瑞淥池周圍是一面面碑刻,鼓勵學子,刻苦求知。
瑞淥池
美式基因與中國風骨的融合
在青云山徐步前行,眼前的古樹群落遮下蔭涼,很多樹齡已超150年,其中不乏秋天極具觀賞性的銀杏。在巨大的樹冠層下,一排排教學樓也顯得不那么擁擠了,這一片綠幕成了醴陵城中極為可貴的存在。它心懷悲憫,俯瞰蒼生,閱盡天下。
近代以來,在青云山上,不同于傳統(tǒng)學宮的美式建筑開始出現(xiàn),它們拉開了醴陵近現(xiàn)代教育的大幕。
請將手機旋轉(zhuǎn)90度
橫屏觀看
遵道樓有天井,是中西結(jié)合的建筑
1906年,美國基督教會傳入醴陵并在青云山上開設(shè)新學,現(xiàn)在聳立在青云山上的遵道樓、崇本樓,就是當年教會置辦的遵道中學的辦公樓和牧師公寓。這兩棟建筑聳立在古樹環(huán)繞的青云山上,身姿挺拔。周圍的樹冠碩大,在紅色的山墻上投下綠影。
崇本樓前的楓樹
遵道樓占地最大,是當年美國人按照耶魯大學教學樓的樣子修建的,號稱中國版“小耶魯”。寬敞的三面回廊,弧狀拱形卷頂門窗,半地下式弧狀拱基腳,紅色外墻,無不透露著它的美式基因,但在細節(jié)處理上又處處吸取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元素,例如房頂開有天井,屋檐用瓦當修飾,是一棟中西結(jié)合式建筑,也代表著新式教育的破立與融合。
遵道樓
崇本樓稍顯局促,它的建筑風格與遵道樓大同小異。建筑周圍被銀杏與樟樹包圍,僅容一樓棲身其下,居住起來非常舒適。它曾是遵道中學美籍牧師孫德山、范禮門的住所,時人稱為“孫宅”。1950年2月,陳明仁將軍率部起義后部隊移駐醴陵,司令部就設(shè)在這里。現(xiàn)在這棟樓是醴陵一中的校史館,門前的槭樹伸到回廊內(nèi),抬頭就是碧綠的銀杏,到了秋天這里將是一片金黃色的童話世界。
崇本樓
從醴陵縣學宮、淥江書院到醴陵縣第一中學(1951年縣立中學、遵道中學、私立湘東中學三校合并成立),千百年來,醴陵文教在青云山上薪火相傳,青云山下人才輩出。既有李立三、左權(quán)、宋時輪、陳明仁等一批革命志士、愛國將領(lǐng),也有彭道儒、陽名珠、張澤明、李鐸等一批科學巨匠、文化精英。醴陵一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學質(zhì)量一直雄居株洲前列。
這座大隱隱于市的城中之山,鑄造了醴陵人的風骨,陶冶了醴陵人的精神,記錄了醴陵人的青春歲月。它既古老,又年輕,為滿城故事的醴陵傳續(xù)斯文,寫下一段段文化傳奇。
為了全方位推廣醴陵,讓更多的人認識醴陵、了解醴陵、愛上醴陵,醴陵市人民政府于3月20日啟動“千年瓷都 天下醴陵”2023醴陵城市品牌宣傳平面海報征集活動?!扒甏啥肌钡饶銇碓O(shè)計!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賽事活動群了解詳情。
+
與自然時序同呼吸
文字|錢燁
圖片|錢燁 醴陵一中
微信編輯|毛思怡 (實習生)
往∣期∣回∣顧
中山路的精彩,只有老長沙人才懂
湖南人是如何“恰得咸”的?
時序丨金絲萬縷,閃耀整個夏天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