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特朗普命門,中國的反制措施來了。
最近特朗普手里的關稅大棒一直沒停,從加拿大、墨西哥再到中國、歐洲,不管能不能加、該不該加,通通加個遍。
其中針對中國,特朗普上臺1個多月,兩次加稅后已經(jīng)加稅20%。
但緊跟著,中國的反制大招來了——目標是美國的農產品,加稅10%到15%。
中國反制,為什么要瞄準美國農產品?對美國農產品加稅,能起到怎樣的效果?中美關稅大戰(zhàn)再起,誰先低頭?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碼字不易,歡迎點贊,轉發(fā),收藏。
上個月月初,特朗普曾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還有中國分別加征25%、25%和10%的關稅。
當時外界甚至猜測,特朗普之前宣稱對中國的“關稅大戰(zhàn)”是不是要歇火,畢竟對“盟友”加的稅比對手還多。
結果還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加碼了:
再對中國進口商品加稅10%,截至去年年底,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在20%左右,現(xiàn)在又一共加稅20%,相當于平均關稅已經(jīng)來到了40%。
毫無疑問,這是特朗普繼2018年之后,對中國發(fā)起的又一次關稅大戰(zhàn),而且是來勢洶洶,勢頭比上一次猛得多。
不過跟懂王打交道這么久,我們當然也是經(jīng)驗豐富,明白“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xié)求和平則和平亡”的道理。
所以特朗普前腳剛宣布加稅10%,財政部后腳就發(fā)了反制措施,算下來間隔時間不足24小時。
如果再加上時差因素和正常工作時間,也就差了六七個小時,說明這些反制措施很可能是既定計劃,就等特朗普先出招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次加稅的目標極其富有針對性:
對美國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征15%的關稅,對高粱、土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和大豆加征10%的關稅,從3月10日起開始生效。
沒錯,加稅的商品全是農產品,這個反制速度和力度,如果說不是“蓄謀已久”誰能信?
中國對美國加稅的這些農產品,幾乎無一例外,全是由美國紅脖子主力產出,也是這些紅脖子們維持生計的買賣。
這意味著什么?
紅脖子是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之所以特朗普能實現(xiàn)“二進宮”,全靠這些紅脖子托舉。
結果現(xiàn)在因為特朗普發(fā)起的關稅大戰(zhàn),中國對美國的這些農產品相應加稅,紅脖子們利益受損,特朗普管還是不管?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美國農業(yè)直接就業(yè)人口有260萬人,相關產業(yè)鏈人口有300-400萬人,主要區(qū)域都是特朗普的票倉,也就是核心紅州。
比如中西部農業(yè)帶的伊利諾伊州,是美國玉米和大豆的主產區(qū),南部的得克薩斯州,是全美最大的棉花生產州,能占全美國棉花產量的40%。
這些地區(qū)都是紅脖子們的聚集地,特朗普真正的基本盤。
另外包括搖擺州愛荷華州,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和玉米生產州,大豆出口占全州農業(yè)收入的40%。
如果跟著懂王能賺錢,那么當然要高呼MAGA,特朗普就是美國的救世主,除了特朗普誰當總統(tǒng)都不行。
但如果跟著懂王要賠錢,那不好意思,誰也不好使,選票想都別想。
而且別忘了,特朗普現(xiàn)在把攤子鋪的這么大,上來以后雷厲風行搞出了一系列的大事,民主黨一口氣憋到現(xiàn)在,早就快忍不住了。
萬一特朗普的票倉要出點問題,民主黨能不煽風點火嗎?
中國這次迅速放出反制大招,正是蛇打七寸,就是瞄準了特朗普的命門。
事實上,2018年貿易戰(zhàn)時,我們就對美國大豆加過一次關稅。
當時中國加稅25%帶來的后果,是美國大豆價格暴跌40%,中西部農場主全急了眼,集體上街抗議,特朗普的支持者們直接翻臉。
按照上次的歷史經(jīng)驗,這次的效果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原因是,這次中國加稅的美國農產品品類更多,波及到的范圍更廣。
有媒體統(tǒng)計,這次涉及到的農產品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占美國農業(yè)總出口的25%到30%。
如果中國這些反制措施一直持續(xù)到今年收獲季,部分農業(yè)州的失業(yè)率可能會因此上升1.5到2個百分點。
一旦特朗普今年內無法緩解關稅沖突,其在關鍵州的民意支持率可能下滑3到5個百分點。
到時候,特朗普勢必將面臨兩個大麻煩:
一是各種農業(yè)企業(yè)游說集團將會找上門,比如美國農場局聯(lián)盟、全國農場主聯(lián)盟等等。
以這些紅脖子的風格,把拖拉機開到白宮門口示威也說不準,到時候紅脖子們特朗普鬧翻,就真有大樂子看了。
二是明年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如果基本盤鬧得沸沸揚揚,那共和黨還要不要眾議院了?
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稅,起到的是“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不光能讓特朗普肉疼,更能讓他頭疼。
特朗普嚷嚷了半天對中國加稅,中國反制手段來的比想象中更猛更快,力度也更大,不知道這一巴掌扇回去,特朗普能不能頂?shù)米 ?/p>
寫在最后:
最后有人可能會擔心:
不買美國的大豆玉米,我們國內還夠用嗎?會不會鬧大豆荒、玉米荒?
答案是當然不會,這個世界種大豆、種玉米的又不止美國一家,巴西、阿根廷都排隊等著搶美國的訂單呢。
堅持“多條腿走路”,不僅是我們的能源戰(zhàn)略,在農業(yè)領域同樣如此。
深入了解熱門話題背后的事實,如果您喜歡這樣的內容,請不吝點贊、留言交流,給予支持。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