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街道上,優(yōu)雅矗立的新藝術風格的地鐵入口,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歷史遺物。這些蜿蜒的模仿著植物形態(tài)的鐵藝創(chuàng)作,如今成為了當今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建筑標志之一。其實,由于當時正處于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城市對建筑師赫克托·吉瑪?shù)拢℉ector Guimard)應用的時下流行的新藝術建筑美學風格持保守態(tài)度,這一系列地鐵入口設計作品在幾十年后才獲得了他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聲譽和榮耀。
從19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巴黎完成了從中世紀的低迷到第二帝國大都會的徹底轉變,與此同時也恰逢倫敦建造了第一段地下鐵路。盡管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發(fā)生的一系列拆遷重建動作將是修建地鐵系統(tǒng)的理想時機,但是 Seine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的地方官員對實施這樣一個方案沒有任何明顯的興趣。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爭論的是誰應該是這個系統(tǒng)的負責人,而公眾則對他們的城市將被某種極其工業(yè)化的東西所覆蓋這件事兒表示十分震驚,他們表示了強烈的反對。[1]
后來,由于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臨期,這個城市才開始相信他們的確需要一個現(xiàn)代的地鐵交通系統(tǒng)。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這個因為設計巴黎歌劇院而出名的建筑師,建議公共工程部長如果想要讓人民接受修建地鐵,就必須要不僅僅只是把它視為一個工業(yè)創(chuàng)造——而是一件藝術品。[2] 因此,建筑師協(xié)會舉辦了一場競賽,打算選出一位建筑師來主持設計地鐵系統(tǒng)的地面入口。雖然 Duray,Lamaresquier 和 Paumier 公司贏得了競賽,但這個結果被巴黎市議會主席 Adrien Benard 直接否決了,他選擇了著名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筑師赫克托·吉瑪?shù)聛碇鞒衷O計,盡管他沒有提交競賽作品。[3]
吉瑪?shù)庐厴I(yè)于巴黎藝術學院,當時因為受哥特式建筑大師 Eugène Viollet-le-Duc 的影響,他對 Viollet-le-Duc 的結構理性主義理論一直十分著迷。他將這個靈感與維克多·奧爾塔(Victor Horta)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新藝術風格的理性主義。正是由于這種理性主義與當時競爭對手提出的折中主義,古典主義的建議非常的不同,他最終贏得了Adrien Benard 的興趣和批準。[4]
吉瑪?shù)碌姆桨钢械罔F的入口是用鑄鐵和玻璃建造,而不是像之前競賽獲獎得主所采用的磚石材料。這個點子有很多非常實際的好處,首當其沖的是,用鑄鐵構建的地鐵入口其占用的空間要比石材少得多,這對于大部分地鐵站點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鐵也更便宜,更容易生產和運輸,而且比石材更容易大規(guī)模生產。[5]
除了整體統(tǒng)籌方面的考慮,選擇鑄鐵也無疑更適合體現(xiàn)新藝術風格那些蜿蜒、自然、纖細的曲線。吉瑪?shù)率褂昧艘幌盗泄潭ǖ慕Y構元素,創(chuàng)造了五種地鐵入口方案。它們造型不用,或是擁有簡潔大方的欄桿或是擁有裝飾繁復的站亭。但是每個車站入口都使用同樣的綠色油漆(更準確地說是類似青銅色的漆),還有一個寫有吉瑪?shù)伦约涸O計字體的匾牌。最簡單并且使用最多的一種元素變體是一組帶有一對琥珀色燈泡裝飾的圍欄,它們的形狀像花苞,淡淡的燈光照亮它們之間那塊寫有”地鐵”兩字的匾牌。除此之外,與精心設計的入口所配合的細節(jié)也十分動人心魄,比如凸出下方樓梯的扇形玻璃雨篷。
盡管這些地鐵入口方案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巴黎城市風貌中標志性的元素,但它們一開始其實非常不能被那些憤怒的巴黎市民看上。他們認為這些奇怪的字體非常地“不法國”,那些做作的涂抹上青銅綠漆的做法也像“德國人”一樣。到1904年,共有141個車站使用了吉瑪?shù)逻@5種入口方案。但是,最后一個在加尼葉歌劇院附近的方案卻被市議會拒絕了,他們認為它與這里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不協(xié)調,所以不適合建造在這里。
在認定新藝術風格需要被保護的政策出臺之前的幾十年中,許多入口都已經(jīng)被拆除了,最初的141個新藝術風格的入口目前只有86個留存。那些仍然留存的車站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地鐵”同名文化靈感的來源。它們翠綠的鐵藝和優(yōu)雅的字體,已經(jīng)與整個地鐵系統(tǒng)的品牌視覺形象不可逆轉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新藝術風格只是短暫盛行,市民最初也十分反感,但是吉瑪?shù)铝粝碌陌屠璧罔F入口,如今,就像是它們的遠房表親——那個用熟鐵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不可分割的,甚至被愛戴的象征。
翻譯:尚京京
引用文獻:
[1] Ayers, Andrew. The Architecture Of Paris: An Architectural Guide. Stuttgart: Edition Axel Menges, 2004. p381-382.
[2] Ayers, p382.
[3] Sennott, R. Stephen.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New York: Fitzroy Dearborn, 2004. p840.
[4] Curtis, William J. 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3rd ed.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6. p58-59.
[5] Sennott, p840-841.
[6] Ayers, p382.
[7] Sennott, p840.
[8] Ayers, p382.
[9] Sennott, p841.
[10] Poulin, Richard. Graphic Design Architecture: A 20th Century History. Beverly, MA: Rockport Publishers, 2012. p45.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