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
“我不顧一切,就算是執(zhí)迷,我也執(zhí)迷不悔。”
“和你哭又笑,哭又笑就好。”
“我會回來娶你的?!?/p>
愛情,一個永恒的命題。在張愛玲的小說里,在湯顯祖的戲曲里,在張國榮的歌聲里,甚至,在法國大選的花絮里,愛情不斷地得到不同的詮釋,落上不同的注解。
姐弟戀、同性戀等當下熱議的現(xiàn)象該如何看待?如果結婚以后遇到真愛,怎么辦?后王寶強時代,我們還有愛情嗎?……
5月3日,一場以“三生三世也要愛”為主題的大型公益劇場式演講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舉行,教育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與政治哲人、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紐約大學雙聘教授吳冠軍為觀眾展開了一場關于愛情的思辨。
來!這次我們嚴肅地認真地談點風花雪月的事。
教育學者吳遵民(右二)與政治哲人吳冠軍(右一)。第一幕: 愛情是什么?
“因為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價值觀的相異,一百個人對此有一百種理解。有人認為是男歡女愛,兩情相悅;有人認為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還有人認為愛情是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更有人覺得愛一個人就是彼此分享歡愉,分擔憂愁。古今中外的小說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無不在探討這一亙古永恒的話題?!眳亲衩穹治稣f。
“愛情雖是一種情感,卻也有其固有屬性。首先是純粹性,愛情應當是超越金錢和功利的存在,是精神和肉體的高度融合。其次是浪漫性,浪跡天涯的人會因為愛人的撫慰而不再孤獨,腰纏萬貫的億萬富翁會因為愛情一夜之間淡泊名利……世間的一切俗物會因為愛情而黯然失色。最后,愛情具有排他性。因為愛人身份的獨一無二,你必須充分考量多重因素,做出抉擇。”吳遵民說,愛情由“愛”與“情”兩字組成,兩種不同維度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變得立體而生動——“愛”因為“情”而生,“情”因為“愛”而更加深遠。
第二幕 :愛情是一個“事件”
“愛情是一個事件,你毫無防備,突然陷入愛情。”吳冠軍用英語做比擬,英文的表述說的特別好——“fall in love”,因為這個“fall”(跌入),你的生活完全被打亂重組,你遭遇了愛情。愛情沒有衡量標準,你設定的條條框框也許會因為你遇到的這個人而被你全然擯棄。你沒辦法像選擇咖啡或是紅酒那樣,決定糖度、純度。
當遭遇愛情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存在,自己是一個缺,而不是一個滿。你忽然發(fā)現(xiàn),你自己的某一塊,卻不在自己體內(nèi),而在另一個人身上。并且,愛情這個事件,具有重新組織你生命的力量,你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所經(jīng)歷的那些事、太多痛苦,原來都是有意義的,這一切的發(fā)生,最后才造就了遭遇愛情這個事件的最終發(fā)生。那便是愛情重組生命的力量——原來自己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只為了遇見他/她,然后含著淚笑曰:“喔,原來你也在這里?!倍愦撕髮矍檫@個事件的忠誠(fidality),便使“偶然”變成了“命運”。
吳冠軍說,今天這個時代的最大可悲,就是愛的“去事件化”。今天為什么那么多婚戀相親網(wǎng)站?它們實際上取消事件的發(fā)生,直接把愛情商品化——人們像逛購物網(wǎng)站一樣選擇對象心儀的身高、年齡、地域、職業(yè)……這些選擇把其他本可能發(fā)生的事件概率冰冷地降為0。人們把自己變成商品掛在婚戀網(wǎng)站上,貼上美好的“標簽”,讓自己這個“購物選項”變得顯眼。
第三幕 :愛情是個“壞消息”
“愛情與理智與頭腦無關,繁體的‘愛’字中間藏著一個心?!眳枪谲娬f,人們說動心,說心心相印,說心上人,都在強調(diào)一個“心”字。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有句話:“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that reason knows nothing of.”翻譯成中文叫“心有其理,理性對其一無所知?!庇械娜穗x婚是頭痛,有的人是心痛。莊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失去愛情,就是精神層面失去了一塊看不見但最重要的東西。什么是活?心死了,人也不再是“活的”了,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張國榮《當真就好》小眾電影《Chasing Amy》主題曲中有一句叫“Come make me laugh, come make me cry. Just make me feel alive.”有一句與之對應的中文歌詞,來自張國榮的《當真就好》——“我往哪里找,像你這么好,和你哭又笑,哭又笑就好。”因為愛情里的哭又笑,你才真正是一個活著的人,就算愛情最終失敗,但它讓你活過!正如《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p>
吳冠軍說,愛情是個壞消息,在愛另一個人時,你給了他或她摧毀你的權力,并信任他或她不會使用這個權力,這是愛情災難的一面。愛情是個壞消息,但正因為這樣的壞消息,你才活得像個人。
第四幕:真愛只與情感有關
“有些人一輩子把喜歡放在心里,沒有機會去表白。每個男生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一個心儀的女生,這一段感情與其說是對那個人的,不如說是對你自己的。這樣的感情即使不成功,你對得起自己付出的這份感情就好?!眳亲衩癖硎?。
真愛具備兩個基本特征:首先,真愛僅僅只與情感有關,而不與任何所謂功利的因素掛鉤,比如權力、地位等。其次,真愛有一見傾心、一見鐘情的成分,但是所謂的真愛遠遠超越上述的界限。
第五幕:99.99%的初戀都是不成功的
“林徽因16歲那年,父親帶她去英倫游歷。16歲的姑娘會遐想有人陪她說話、有人給她講故事,她更遐想有一個人會愛上她。就在這個時候,那個人出現(xiàn)了,是徐志摩。”吳遵民說,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見鐘情,但是,徐志摩是結了婚的人,隨著結發(fā)之妻張幼儀來到英國,用哀怨甚至是絕望的目光注視著林徽因的時候,林徽因顫抖了。后來,林徽因給徐志摩寫了一封分手信:
“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我也還不能過早的失去父親的寵愛和那由學校和藝術帶給我的安寧生活。 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我但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實是好的,您說過這不是真正的愛情,但獲得了這種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經(jīng)大大有福了。 盡管幼儀不記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為拆散你們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倫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遠遠的,逃回我的故鄉(xiāng),讓那里濃蔭如蓋的棕櫚、幽深的古宅來庇護我,庇護我這顆不安寧的心?!?/p>
林徽因、徐志摩和泰戈爾合影。“當年的林徽因只是一個16歲的姑娘,她不具有這種抗壓的能力,無法對抗社會、違背父命,她不能做出自毀清譽的舉動,現(xiàn)在看來林徐注定是一場悲劇?!眳亲衩窨偨Y說,“愛情的來臨是偶發(fā)的,可遇而不可求,來無蹤去無影。當愛情真正來臨的時候,是需要勇氣、魄力,乃至于智慧的,這也是為什么初戀99.99%都是不成功的。”
第六幕:后王寶強時代,我們還有愛情嗎?
我們處在一個商品化物質(zhì)的社會,我們是否還期待和相信愛情?
吳遵民給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真愛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們?yōu)榱宋镔|(zhì)生活而斤斤計較,那終究稱不上是真愛。真愛的價值遠遠超過物質(zhì),超越自我。他仍然堅信真愛的存在和力量,值得去追尋為了真愛而執(zhí)著追求的勇氣。他甚至認為,即使真愛離你而去,但人的一生若真有過這樣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那也不枉此生。
第七幕:姐弟戀究竟存在什么問題?
欲望和愛究竟有什么不同?結婚之后遇到真愛怎么辦?同性戀是否應該受到認可?姐弟戀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兩位吳教授對社會熱議的愛情問題做出了回答。
問:同性之間的愛情應該像異性戀一樣平等地受到公眾認可,供人們選擇嗎?
吳冠軍:同性戀本身不是問題,愛情是理智、理性根本無從認知的那個力量。然而,我身邊有不少年輕人,把自己“掰彎”只是為了去時髦一把,這是很可悲的。所以,如果不是因為外界的環(huán)境因素,而是出于一種內(nèi)心的情感,那么,我覺得這樣的同性戀者是沒有問題的。并且,同性戀的感情比異性戀更艱難,愛情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個壞消息,遇到真愛的概率更小,如果你愛上的一個人是直男或者直女,那絕對是苦戀。我很尊重同性戀者,因為他(她)們比我們要付出更多面對災難和困境的勇氣,而無怨無悔堅持他(她)的情感。
問:如何看待姐弟戀?
吳冠軍:從情感上來說,姐弟戀完全沒有問題,不同于師生戀,姐弟戀是沒有倫理困境的。但是在現(xiàn)實的層面上,確實會有各種力量來阻止這段戀情。所以愛需要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阻撓,要用自身的力量去保護這段感情。姐弟戀中,女生付出更多,同齡的男生和女生在情商上差別很大,所以有時候女生會很累,女生應該考慮是否愿意并且下定決心和他走下去。
吳遵民:我覺得姐弟戀是很好的,男生有時也有一顆想要被呵護的心,成熟一點的女性有這樣的作用。
拍于1993年的視頻,馬克龍在學校參演話劇,劇終后親吻走到臺上的他的老師布里吉特。
問:在愛情中總是擔心暴露自己的不完美,怎么辦?
吳冠軍:這是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我們要區(qū)分愛和欲望,愛和欲望往往穿著同樣的外衣向你走來。但如果是愛,你不用擔心暴露出你的不完美,因為愛可以把一個不完美的對象上升到愛的對象。恰恰是在欲望(而非愛)的層面上,我們才如此害怕暴露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所以當你拼命畫“網(wǎng)紅妝”以取悅對方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你要追問你自己,我為什么要讓對方看到一個精心涂抹后的我。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問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果你發(fā)現(xiàn)對方對你只是欲望,那么趁早撤退,否則最后受傷害的是自己。
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微信里經(jīng)常有這樣的轉(zhuǎn)發(fā)熱帖,里面很多女孩子自爆照片來吐槽:“為什么我男朋友把我拍得這么丑?”其實反轉(zhuǎn)視角來思考的話,如果一個男生拍下這樣的你但卻完全不以為意、繼續(xù)熱情滿滿給你拍照,那么,從他的眼里射向你的,難道不恰恰是愛的目光?
問:如果結婚以后遇到真愛,怎么辦?
吳遵民:婚姻有社會因素,最終走向婚姻是各方博弈的結果。但是如果結婚之后遇到真愛,我認為為了孩子,即使婚姻不幸福也不要離婚,因為一個分離的家庭孩子是不健全的,對孩子心理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簡單地說,父母婚姻的不幸福會讓子女對婚姻產(chǎn)生危機感,他們會不信任婚姻,甚至不信任對方。
吳冠軍:在我看來,遵民老師“said the right thing, but for the wrong reasons”——我同意他的結論,但不同意他的理由。遵民老師不愧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學者,立即就把視角轉(zhuǎn)換到孩子身上去了,這種引入“第三視角”的做法,無助于思考兩個人的愛情/婚姻問題。我前面演講里說了,愛情是一個改變生命的事件,而對愛情這個事件的忠誠,則是生命性的倫理行動。當你的“心動”隨便發(fā)生,那就不可能是那種重組整個生命的事件,這不是愛情,而是欲望,欲望的對象可以隨時改變,而在愛中,你眼里只會看到你愛的那個人,fully fixed,完全被鎖定。
2007年,30歲的馬克龍正式迎娶當年的老師布里吉特,布里吉特離婚來到他的身邊,此時的布里吉特已經(jīng)有了7個孫輩。所以,在“心動”的時候認清是愛還是欲望,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你自己生命的尊重。如果你隨便動心隨便結婚,那么隨后又感覺遇到真愛又動了心,那么,你對別人以及對自己的生命,都是一個可鄙的流氓。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和遵民老師抬一個杠:我建議不要一下就轉(zhuǎn)換到孩子的視角上——其實,在父母婚姻不幸福的環(huán)境里成長,我認為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好事。你可以找很多理由延續(xù)婚姻,比如孩子、名譽、金錢,但是結婚之后你不斷地“動心”,卻還延續(xù)著婚姻,我覺得太可悲。
當夜,華東師范大學美麗的校園,浮動著青春荷爾蒙的氣息。這場愛情的激辯,持續(xù)了整整3個小時,所謂愛和情,真是一個三生三世都難解的問題。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