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國各地頻頻刷新高溫歷史紀錄。上海在7月28日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11天達到酷暑日標準(日最高氣溫大于37攝氏度)的紀錄,超過2013年和1934年,成為上海有氣象紀錄以來連續(xù)酷暑日最長的一次。
除了中國,全球多地在進入夏季后開啟高溫模式。據新華社報道,今年2月,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地區(qū)就經歷了高溫考驗,部分地區(qū)刷新了150多年來的高溫紀錄。北半球進入夏季以來,南歐、美國、巴爾干半島等地區(qū)頻繁出現高溫天氣。連俄羅斯中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qū)氣溫都高達37攝氏度,高溫和干旱還導致了森林大火。
但是根據已公布的氣象數據,2017年能否成為“史上最熱年”仍有太多懸念。NASA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基于1951年—1981年平均氣溫的標準上,2017年上半年月平均氣溫排在了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第二位,僅次于2016年。
2016年以年平均氣溫高于20世紀中期0.99攝氏度,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美國航天局共同認定為現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這也是連續(xù)第三年刷新全球年平均氣溫紀錄。21世紀以來,全球年度(平均)氣溫紀錄已被打破5次,分別是2005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就最近的三年來看,2016年因極熱的春夏“取勝”,2014和2015年則更多是因為冬季偏熱而抬高年平均氣溫。
秋冬未至,談論整年氣候是否太快?2016年7月21日,一年剛剛過半,世界氣象組織便預測當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而2016年的1-6月,每個月都是136年來的最熱月。反觀2017年,1-6月都未刷新歷史月平均溫度紀錄,但各月的平均溫度也不容小覷。NASA在報告中指出,2017年的6月是有史以來第四熱的6月,1月是有史以來第三熱的1月,而2月至5月均是歷史上僅次于2016年第二熱的對應最熱月份。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